24 / 01 / 10
“【】”内标注借阅地点&购买地点,未标注就是忘了或者源自网络。
小说类没有评论或总结就意味着我已经忘了这本书的细节。
「专」表示阅读前使用Concerta,并在药效结束前完成书评原稿。
《畿辅人物考》:在大兴机场图书馆看到的,因为朋友演了桃花扇话剧,专门翻了翻史可法的部分。和大部分文言人物传记一样,这书只提到了史可法的仕途以及岁寒老人对他的评价。【大兴机场图书馆】
《半小时漫画党史》:似乎也是在大兴机场读的,太简单了,不愧是给小朋友看的漫画书,很多历史事件不标明时间,这点不能忍 …因果推断也非常想当然…【大兴机场图书馆】
《奢侈的女人——明清时期江南妇女的消费文化》: 台湾学者巫仁恕2005年写的一本书,还想看他写的《劫后天堂》。【已赠院楼咖啡厅】 回到本书,作者称自己希望跳出父权制的逻辑,探讨明清妇女生活的另一面,亦即明清妇女的消费生活。明清消费市场和习惯和现代其实有很大相似性,随着明清生产力发展,过去是奢侈品的东西在明末清初便成了庶民也能承担得起的大众商品,人们因此纷纷效仿富贵缙绅,因而在政治上对以舆服制度为代表的等级制度造成了冲击,官员称其为“僭越”。作者介绍的所谓“奢侈消费”包括服饰消费、旅游消费、交通消费和时尚消费(“时样状”即现代意义上的时装),我认为仅凭消费的类型是无法断定它们是否奢侈的。 作者还指出,男耕女织的家庭经济格局实际上是在明后期才确立的,在此之前,家庭耕作模式是“夫妇并作”,这一转型或与人口过剩有关。清代松江地区有民歌云““俗多游手,藉妇工苟活。”说的是男性好吃懒做不做工,要考妇女做工养活。作者戏谑地评论道,这与今日之上海男人当家的传言大相径庭。
The Black Cat and Other Stories (Penguin Readers, Level 3):简化版爱伦坡小说集,不是原版。
《上流肉販:倫敦男妓自白書》:被骗了,以为是人物传记。
Eat that frog! 21 Great ways to stop procrastinating and get more done in less time:外国抗拖延畅销书,核心思想就是先做最难的事,这件事本身就很难啊。
《新农民新观念》(吴黎宏,2005):不少观念现在还很新,建议21世纪20年代新市民多学习。【博雅堂】
《中国历史地图集》(潭其骧,2005):风格和高中读的历史地图册差不多,考虑到这书是从1950s编纂了三十年,总体来看其实一般,比较旧。【博雅堂】
「专」《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列宁,1920): 本书写于1920年4-5月间(1920年出版单行本),即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两年,战时共产主义实行的近两年内。列宁认为俄国革命成功的原因是无产阶级无条件的集中制和极严格的纪律,也就是军事化管理,他认为这些经验对于先进的西欧国家也适用。尽管俄国使用了暴力方式斗争,但他在指导其他欧洲国家无产阶级政党(这里主要是德国共产党左派)斗争时却强调无产阶级政党同样应该参加各国议会,而非执拗地抵制之。他主张某种“口是心非”但相当普遍的战术,当然也可以被解读为“对立统一”,强调战术上妥协、战略上斗争。
《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1886):在哔哩哔哩听的有声书,几乎没有记笔记。从本书的虱子理论想到了CHAINSAWMAN中的マキマ,可以随意压制比自认为比自己低等的人(虱子),以达到某个当然也是自认为远大的理想。【哔哩哔哩】【豆瓣阅读】
《法布尔观察手记:蜘蛛的生活》:在图书馆翻过,故事有趣的,但是内容不足,算是儿童读物吧。【学校图书馆】
《超自然变形动物图鉴》(帕纳菲厄&让维萨德,2016):新太阳地下書店翻完了,不僅僅是想像畫作展,更是一部引人入勝的生物學和自然哲學的科普作品,唯一缺憾是沒有引文。批评了拉马克主义,生物学家已经否认了动物因自身需求而发生变异的假设,但似乎市面上还有不少畅销书在兜售这样的观点(苦笑)。给无政府《互助论》者们泼一壶冷水,自然界的动物并不那么频繁地互相帮助,姬蜂将卵直接产在蚜虫体内,让自己的幼崽活生生吃尽蚜虫的事实让坚信自然存在善意的法布尔和达尔文不禁潸然泪下。【新太阳地下书店】
《科学之美·显微镜下的疾病与药物》:雌二醇好看,病毒也好看(悲)。【新太阳地下书店】
《常见蜘蛛野外识别手册》(张志升,2011):认识了不少蜘蛛,有一些种类非常漂亮。结合线上百科阅读更好。Male is grey, much smaller. (and ugly ...) The adult female individual has stripes of yellow and dark blue, with red toward the rear of the abdomen.【学校图书馆】
《改变人生的勇气》(岸见一郎,2017):爹味满满,最常见的句子是——“你不是xxx,而是xxx,应该xxx”,这心理咨询也太好混了吧。【学校图书馆】
《变态心理学案例集》(布朗&巴洛,2016):配合《整合之道》读的。
《微博:改变一切》(李开复,2011):又被骗了,不是大众媒体研究…… 【学校图书馆】
《新见历代写经精粹——敦煌藏经洞唐代写经集萃》:欣赏无数遍,从未提笔写。
《我在苏州逛历史》(郁乃尧,2013):地方民俗文化志。这书是为了考证阊门的一副“倒蒋”标语读的,没找到有价值的信息。 【学校图书馆】
《志说苏州》(古吴轩出版社):这书也是为了考证阊门的一副“倒蒋”标语读的,也没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学校图书馆】
《声声慢》(朱建春,2018):苏州宣传部发行的小册子,内容一般。这书也是为了考证阊门的一副“倒蒋”标语读的,也没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学校图书馆】
《苏州志略》(古吴轩出版社):苏州政府编纂的册子,是为了考证阊门的一副“倒蒋”标语读的,也没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学校图书馆】
《老苏州》(中国文史出版社,2019):参考了阊门部分的史料。【学校图书馆】
《苏州老照片的故事》(广陵书社):这书也是为了考证阊门的一副“倒蒋”标语读的,也没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学校图书馆】
《老照片(南京百年影响1840-1949高清典藏本)(南京出版社)【学校图书馆】
《音乐二十讲》(贾晓伟,2008):与其说是音乐二十讲,倒不如说是音乐家小传二十篇。【学校图书馆】
《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黄仁宇,九州出版社版,2011):大历史,黄仁宇的标志性史观。只读了有小部分内容,1936-1938年、1944年蒋的日记,涉及他对日本侵略与中共兴起的思考。【学校图书馆】
《敦厚的诈骗犯》(西村京太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版,1981):流氓缠身,但是背后的原因令人暖心(真的暖心)。
《圣母大街的凶杀案》(罗希贤,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版,1990):密室杀人,有点无聊。
《中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林建华,2022):吓死我了,还以为是学化学的林建华写的,还好不是。论证几乎没有,先下结论再逆推,好歹找点有真本事的人写这书啊(苦笑)。【学校图书馆】
《揭开自杀之谜(平装)》(钟继荣,2000,中国检察出版社):从法医学的角度讨论了自杀问题,如自杀他杀界定标准等。【学校图书馆】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上野千鹤子&田房永子,2020,吕灵芝译本):【已赠院咖啡厅】 上野千鹤子和田房永子的对话录,说实话不是很喜欢读这种谈话集,记笔记会比较耗时费力。 田房永子提出了A面(社会、工作)B面(病、休、照料)的观点,称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进入B面而在社会竞争中遭遇劣势;上野千鹤子认为,处理婚姻问题、处理母女关系的要旨在于直抒胸臆表达不满,而非在社交网络上“说坏话”寻求共鸣,后者无法解决任何实际问题; 简要介绍了经典的“个人即政治”理念,强调没有“家”丑,主张在Consciousness Raising Group上公开讨论个人的性、烦恼和家庭纠葛。 经历过东京大学革命的上野劝告不要轻信所谓的革命“同志”,“那些男学生口中高喊“推翻天皇制”“粉碎家族帝国主义”,实际行动跟父权制的老爹没有两样。” 对上野千鹤子而言,成为女权主义者是因为私愤而非所谓大义,即 Rage against Patriarchy. 成为有条理的女权主义理论思辨家固然有益,但绝非发扬此运动的唯一路径,因为“並非所有男性都是能被说服的,人只能改變那些本来就倾向于改變的人。” 上野千鹤子说,“因为男性的文化在我们眼中是异文化,只能让他们一点一点吸取教训。”,这点非常有启发性,提示我可以借用国际政治的研究方法和理论研究所谓性别问题。 关于女权主义分类及其内部争议,如相互除籍,宣称真正的女权主义应当如何如何。上野千鹤子非常厌恶这类行为,她认为女权主义是多元的,不能简单地用好坏来评判一些行为。“女权是多样的,可以说一人一派,甚至更多。不同的思想会互相碰撞,但从不存在正统和异端之分。” 最后分享苏联笑话一则:
田房 真的,太有同感了(笑)!一有人抗议,他们就条件反射地认为“你想造反?”,这种反应就证明男性知道自己占据了支配地位。
顺便一说,P大那几位在b站采访上野千鹤子的同学,光看过这一本书也不至于提那些问题吧。
《309暗室》(郑渊洁,1986):讽刺类儿童文学,批判了“爸爸”的人类中心主义观点;讨论了“越被喜欢越倒霉的金猪”,人们爱谁就会占有谁,奴隶制简直是刻在人们基因里;讽刺“唯书唯上排斥异端的学者”;
《来自遥远星球的朋友 鳄鱼与小鸡的友爱小魔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2):绘本。
《蜜蜂与远雷》(恩田陆,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版,2018):用了不少隐喻和明喻来写音乐,作者真厉害,可惜我确实不喜欢。
《黑弥撒:末日信仰与乌托邦的终结》(John Gray,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没有仔细记笔记的坏处就是,现在不记得全书梗概了…) 本书主要批判了人类的各种“千禧年运动”以及导致这些运动的“乌托邦信仰”。乌托邦主义认为,在经历某个重大事件(如自然灾难或人为制造的大变革)后,人类会真正消灭邪恶,但邪恶与善良的矛盾根植于人类本性之中,消除人性中的善或者恶都是反人性的,人只能通过消除自己的存在的方式来消灭所谓的人性之恶。在作者看来,一切世界末日论和乌托邦论等关于进步的理论都不是科学的假设,而是满足人类证明自身存在价值需求的神话。【博雅堂】
《小人国和大人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格列夫游记漫画版。
《给我走远点》(梅小排,2014):在3W咖啡店赶论文的时候摸鱼读的。驴友博客合集。【3W咖啡店】
《逃亡》(田中光二,1986,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在3W咖啡店赶论文的时候摸鱼读的。坏结局生化危机题材科幻小说。【3W咖啡店】
《不合群的勇气》(莉迪娅·约克纳维奇,2017) 书名翻译有待商榷,也许是译者们认为书中的故事可以激励自己吧(通过上行比较或下行比较激励自己当然无可厚非),但本书是一部宣言,是所谓的misfit昭示自己同那些 fits 合群者,当然包括译者们,所独一无二之处的宣言。 从被强加成异见者(imposed disfits)身上学习成为 misfits 的勇气实际上是在强化本书所反对的观点,即 misfit 是不能适应正常(mis fitting)的人。但在作者看来,misfit只是normal们强加于其的称呼,对于天性合群的normal来说,变得不合群,也就是mis fitting 本身是需要勇气的。但所谓的 misfits 们来说,misfitting 的生活模式就是他们自己本来的模样,本该如此,因此此处可以批评作者的新自由主义个人观。 这本书对我的意义更多是方法论的,即从所谓misfits个体自己的角度讲述自己的故事。倾听他们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因为misfits这个概念本身是由道德判断前提的,一些人不符合某个标准因此被评为——“misfit”,但他们为什么不fit或者为什么非要fit,切不可剥夺他们(我们)的自我阐述权,听听他们怎么说、怎么想吧。【学校图书馆】
《一个人的老后》(上野千鹤子,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赶时间可以直接看章末小节,参考价值低。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终于拜读完了,不是我的菜。
《鼠疫》(阿尔贝·加缪,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本书多次提及爱情,将爱情与鼠疫时人们的普遍情感对比,意在通过反衬两种普遍存在但截然相反的情感以烘托鼠疫期间的荒谬?不喜欢。不是我的菜。【豆瓣阅读】
《神的九十亿个名字》(阿瑟·克拉克,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妙啊,比起《三体》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作品,更喜欢非人类角色作主角或以非人类角色的口吻写作的作品。【豆瓣阅读】
《互助论》(克鲁泡特金,商务印书馆,1963):用动物互助给人类互助背书太牵强。《黑弥撒:末日信仰与乌托邦的终结》和《超自然变形动物图鉴》从两个角度批评了这种观点。【新太阳地下书店】
《再见绘梨》(藤本树,中信出版社,2023):在城环草图咖啡厅看的。当日梦呓——“重复的东西未必就令人疲倦,也有可能使人聚精会神。比如在漫画中大量使用重复画面——也是一种超越预期——漫画应该是连贯的,而不是静止,静止是意料之外,因此令人注意。”【草图咖啡厅】
《身体与生命·西医与中医》(汪丁丁,2012):对结论保留观点(即中医把人当整体,即生命;西医把人拆开分析,即身体;因此前者更高贵),但汪丁丁老师讨论科学主义和科学的部分都令我受益匪浅。 科学在经典定义中只是“求知过程”而非“真理”本身的代名词,科学是在一组基本假设指导下、以一组工作假设所规定的情景内,根据基本假设推导出一个可检验命题,然后在收集知识共同体认可的客观数据后,处理数据得到可重复检验的假设的过程,因此科学本身作为一种方法论也存在固有局限性。 在这个意义上,中医不是科学,因此批评他不具备科学性只是在陈述事实,而不能够构成对其理论本身的批评。由于作为方法论的科学有其固有局限性,因此中医不是科学也并不一定意味着这是它的弱点。 当代人自以为比历史书上的守旧派高明,其实不然,每个人都近乎本能地将自己早期接受过的理念视为事实本身,泛滥的科学主义更是将一切经过科学过程得到的知识视为真理来信仰。后者只是一种新宗教,在汪丁丁看来,任何东西都不宜变成“主义”,任何极端的立场都是有害的。(这里可以联想到一个世纪之前李大钊和胡适关于“主义”的争论) 作者认为,中国科学之缺乏科学精神,源于以实用主义的取向从事科学研究——“这有什么用?”,然而以实用主义立场来从事科学研究,很容易把科学之为一种方法不加思考地推广到科学以外的领域去,很容易把科学方法推广为人生与世界的普遍原则。 因此,对于中医,汪丁丁认为,我们对一门古老学问的基本态度,不应采取最肤浅的“消费主义”的态度——不好用就扔,如同我们扔掉一台不工作的电视机或计算器那样。应取的态度,是文化保守主义的——一切文化遗产都有价值,人类理性太渺小,无法判别哪些遗产值得保存,哪些不值得保存,故态度必须谨慎。
《流行音乐文化教程》(谢学初,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8):可大致了解西方流行音乐。【学校图书馆】
《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本哈明·拉巴图特,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非常不喜欢同人文。【万圣书园】
「专」《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郑雅君、熊庆年,2023)非常好研究,但是有瑕疵。只抽男的以排除性别差异,政策建议诡异。太布尔迪厄。【学校图书馆】
《白夜——别人的妻子、床下的丈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漓江出版社,2020)白夜两位都很PSYCHO,非常喜欢!非常ADHD,爱来自Ayano。第二篇没兴趣,争风吃醋与我何干。【已赠院楼龙可立咖】
《贪婪的多巴胺》(中信出版社,2021):比较差的文献综述,设计糟糕。作为科学普及读物,拟人修辞使用过多,如“多巴胺认为……”,不宜。【豆瓣阅读】
《再见了,孤独》(安娜·贝列佐夫斯基,广东人民出版社):俄罗斯Russian Beauty奖(爱普丁是此选美大赛的宗旨之一……)得主写出来的情感毒鸡汤。文中出现了在案例负面主角为男性的情况下,作者让读者反思自己是不是忽视了自己男人的优点。 作者的因果推断非常原始(不如我家小猫):当事件A发生在事件B之前,级意味着A是B的原因,因此要改变A,然后开始教导别人“你应该放弃xxx”。【学校图书馆】
《毛泽东风采/老一辈革命家风采》():非常好,老毛gap半年自学,给我勇气。【学校图书馆】
《注意力曲线:打败分心与焦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翻过。提出注意力连续假设。
《绝叫》(叶真中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染发那天开始认真听此书。 一家人精神状况都不佳。除了本书略显超现实主义的精神病学描写,我对洗脑的部分比较感兴趣。 阳子一路上见到的人,尤其是保险公司和神太对其熏陶的都是这种保守主义价值观,其中保险公司对阳子所做的被许多读者认为是“洗脑”,从结论上看似乎是这样的,但所谓的“洗脑”或更“新潮的”PUA都远不如“洗脑”那么简单,仿佛他们的理智被人们“洗刷”掉了,完全不是这样,在笔者看来所谓的“洗脑”过程完全是双方互相“同意”(不同于法律意义上的Consent)的过程,被洗脑者的“软肋”被拿捏了,所以在受害者看来,一切都是无比正义,换言之,他们会认为自己正走在康庄大道上。任何好听的词,无论是“正确的”、“真相”、“真正的”或者“好”都是建立在特定价值参考系基础上的“虚词”,不小心踏入“洗脑”陷阱的人们就是被这种受到赞美时的模糊不清的愉悦感所捕获的。 你真棒,大家鼓掌。 —— 又何尝不是一种宗教仪式(Rite)呢? 宗教狂热、对愉悦感的追求,当然很容易让人为此失魂,旋转跌入其中。保险公司的人要阳子拿出所谓的——“真本事”,仿佛此前阳子做所的是“假本事”,有这回事吗?泠司在网络上为各种“真相”义愤填膺,被神代的“赏识(好耶)”骗得团团转,引致杀身之祸;【豆瓣阅读】
《应用STATA做统计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写毕业论文用。
《昨天的中国》(阎雷,北京联合出版社,2015):照片精美。【万圣书园】
《中国香港:政治与文化的视野》(强世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这本书是2008年强世功在中联办任职时写就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引用的文献都较为陈旧,中国(当代中国)如何看待香港。最令人不能忍的部分是,写历史书不附参考文献,难道是因为查阅了秘密档案不宜公开?感觉他历史水平是确实有点低,还非常喜欢以己度人,多次将自己的思想领地争夺思想套给英国。 幽默解析:他尊华攘夷(英国政府)扔出去很多回旋镖。【博雅堂】
《英国下层阶级的愤怒》(戴伦·麦加维,新星出版社,2019) 一位苏格兰说唱歌手的自白。 前半段解释了英国无产阶级的生活境遇,后半部分则是作者对当代英国左翼或进步主义运动的批评。 给左翼的建议:自省、抵制寻找替罪羊,不要妄想最激进的变革可以让所有社会家庭个人问题迎刃而解;给善意学者或政府的建议:尊重贫困社区居民,勇敢面对批评意见,邀请当地居民一起决策,耐心倾听可以消解政治冷漠;对身份政治的看法:身份政治不是万全之策,阶级分析不应该被抛弃,一刀切攻击白人顺直男没有意义。他批评否决文化(cancel culture),认为左翼应该先听听不同意见者的发言,然后再做决断,甄别可争取的合作者。(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也提到类似观点) 本书不赞成激进革命,一方面,作者作为有软肋(孩子)的父亲,对革命感到恐惧;另一方面,他认为通过革命之类的手段彻底解决所有问题是过度简化了复杂的社会问题。(《黑弥撒》中也有类似观点) 本书不是指导手册或者更可笑的成功经验励志书,但是很好的人民(个人、贫民、脱贫者、戒毒者……)史观材料,贫民为何会染上毒瘾?当家庭暴力和社群暴力同时出现时,自保者(而非主动惹事者)会担心自己先占上风后被攻击者采用更极端的手段攻击,因此在这类社群中生存,需要耗费大量注意力和精力处理安全问题,久而久之,人的自然状态就不再是平和,而是紧张。 他劝诫左派不要固执地认定存在某个万恶之源,也不要妄想一劳永逸解决问题——银弹都是哑弹,因此呼吁左派应该捡起一些被抛弃的个人责任观念。资本主义是决定人们的生活方式、健康程度和自我形象的重要因素之一。许多人认为,资本主义是追求合乎道德环保生活的绊脚石,但作者指出,这种资本主义还提供了许多有益的设施,如社区24小时廉价健身房、本地有机食品、YouTube网络资源,这些东西难道是左翼分子不能承认的禁忌?【45甲地下前言后记】
《摄影传奇》(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摄影历程碑》(浙江摄影出版社,2015); 《超越视觉》(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 《人像》(北京联合出版社,2017): 国家地理学会照片的价值也许不在于照片本身多么具备美感,而是拍摄的照片本身非常罕见。【学校图书馆】
《我是这个世界的间谍——薇薇安·迈尔街拍摄影集》; 《我与这个世界的距离——薇薇安·迈尔自拍精选摄影集》: 有创意,利用镜子和影子自拍。【学校图书馆】
《消逝的日子》(上海锦绣文章,2009):八十年代中国影像。【学校图书馆】
《涂鸦艺术》(王瑞芸,2008):简单了解了发展史(但是现在忘了…)【学校图书馆】
《透过镜头:美国《国家地理》最伟大摄影作品集》(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封面(附图)分别是一位阿富汗女性在世俗统治和伊斯兰教权统治下的对比图。强烈谴责。【学校图书馆】
《我不是完美小孩》(几米,2011):绘本,不太喜欢。
《坐拥书城:北大学者书房》(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书非借不能读也,正解。新书阅览室不能外借,于是一小时速通阅读。【学校图书馆】
《癫狂梦醒:精神疾病漫话》(杨华渝,1986,人民卫生出版社)提供了一种病患的过程视角,本书分别介绍了病患发病和不发病状况下对外部事件刺激的反应和因果推断,如思觉失调症下的某患者会将平时认为合理的行为视为有害行为的前兆。尽管有牵涉许多落伍的知识,但品质依旧比当代不少精神病题材的畅销书好。【学校图书馆】
《曹操》(易中天,2022):慕名而来,果然很烂。【学校图书馆】
《细说三国史:中国人的多重面孔》(吕思勉,江苏文艺出版社,2022):中心思想是提醒读者们即便是史书记载也未必准确,需要比较甄别阅读。【学校图书馆】
《六个说谎的大学生》(浅仓秋成,四川文艺出版社,2023):看了多年推理小说,终于没有先入为主的完全相信叙述者或者认为叙述者的“我”是同一个人,读者中小说就要预设所有人说的话都有疑点才有趣。求职双方都在欺骗欺骗【豆瓣阅读】
《成瘾:在放纵中寻找平衡》:医生执业体会,内容和其他牵涉成瘾行为的畅销书差不多。【豆瓣阅读】
《幻想数学大战1》(图画树,2009):初等数学水平,内容中二,设定和某个暴雪的游戏很像。欣赏一下作者的“大叔思维”:“我们发现女人善变,于是,婚姻制度就产生啦”。
《寻找百忧解》(陈百忧,2023,台海出版社):作者水平很差,知识密度太薄,分析路径少,从个人因素顶多到家庭就点到为止了,对于社会环境因素,作者反而觉得“没法阻止风雨”因此直接不谈,遗憾;最恶心的是,对于家境败落的患者,作者动辄评价为“养尊处优”“娇生惯养”,这种毫无根据的主观臆断,究竟是“理解、认同患者”,还是拿他们的经历满足自我感动的狭隘需求呢?这一微妙的语言习惯无形中透露出作者内心深处对患者心理过程的刻板想象。【豆瓣阅读】
《欧布奥特曼宇宙浪客炫图故事2无法斩断的过去》(南京大学出版社)【三联书店】
《冷亲密》(伊娃·易洛思,湖南人民出版社,2023):本书批评了通俗心理学的一些假设,即认为个体的情感可以脱离身体以语言的形式被表述出来,并成为被观察的客体,如过去的情商和现今流行的MBTI。许多互联网约会也以这些被抽离出来的个体情感描述招揽用户,但许多参与其中的人却不如商家宣传的那么满意。 作者认为,亲密关系与身体接触和亲历的怦然心动有关,而与被量化为数字或几个符号的情感无关。后者则往往被数字化、物化、被迫接受商品竞争式的线上交友,这中理性计算和考量违背了亲密关系本身的感性特性。【豆瓣阅读】
《三体》(刘慈欣,2008,重庆出版社): 有创意的点在于,比起其他科幻作品对时间、空间反常化的处理,如穿越时空,本书借助“三体问题”构筑了一个“规律不存在”了的世界,对于非常依赖所谓规律行事的人类而言,确实够颠覆。 不过除去最厉害的设定,故事内容本身就显得逊色了。总体看下来,哪里有什么三体人啊,套皮地球人罢了。恒纪元乱纪元的设定也很怪,在自然发展而来的文明中,存在有恒与乱区分的前提是存在某个非乱的事物(恒)与之对照,但三体世界并不存在恒,因此乱也无从说起。作者显然是先入为主将地球视为恆,然后才有了乱。 如此一来,三体人也不过是人类的镜子罢了。
《月亮与六便士》(毛姆,浙江文艺出版社,2017):用一个不顾家男人(原型是高更)的离奇故事讽刺了人类好从众而前后矛盾的现象。如果往好里说就是人类不计前嫌,珍惜人才。 有意思的点,在查尔斯生活的时代,女人们,或者说与斯特里克兰夫人相似的女性们会认为自力更生是一种不体面的事情。【豆瓣阅读】
《东京奇谭记》(村上春树,2019, 上海译文出版社):有点无聊。完全是看作者名字才读的书。【豆瓣读书】
《幻想数学大战2》(图画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 《幻想数学大战3》(图画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 《幻想数学大战4》(图画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漫画。
《邻居》(雫井脩介,湖南文艺出版社,2023):凶手有点BPD。【豆瓣读书】
《妖怪事典》(王新禧,天津人民出版社,2023):日本鬼小百科。鬼怪生活在人们心中,是人们喜怒哀惧情绪的拟人具象,了解鬼怪才能了解古人面临的生活困难。【豆瓣读书】
《茶之书》(冈仓天心,湖南人民出版社,2022):反东方主义叙事的小册子,批评了19世纪以来欧洲国家的东方主义观念。但对于东方人读者我来说,太浅了。此外,作者当时还批评彼时的“现代人”只会从众,对艺术品没有真情实感,很有趣,今天很多文艺批评家也喜欢这样批评时代作品——“只有古典音乐才是真正的音乐!” 【豆瓣阅读】
Transformers Optimus Prime vs. Megatron (2007) :粗陋的设定稿。
《死屋手记》(陀思妥耶夫斯基,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 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处的时代是沙皇俄罗斯时代,因此他的很多见闻与帝制中国时期普通人的生活应该具有某种相似性。 同样一件事情,不可能在所有人眼中都是完全正确或完全错误,只要有一丝讨论的空间,内心向着当事人的那些人便一定会抓住机会为其辩护。 威慑理论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长官和一些囚犯说话越亲切,后者就越显得执拗。 对威权主义人格的思考,一些人认为威权人格欺软怕硬因此自相矛盾,但倘若他们崇拜的并非自己得利,而是秩序本身呢?就像那些支持言论自由不惜捍卫侮辱自己的人的言论权利的人一样,他们都因为捍卫自己心中的”好“的状态而付出了一些代价。【豆瓣阅读】
《变形金刚30周年纪念典藏版》(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6):背景资料可看。
《优秀的绵羊》(威廉·德雷谢维奇,2016,九州出版社):前半部分作者呼吁的点我自己都有想过,后半部分对美国高等教育商业化历史、个人风险及其应对以及对美国高等教育结构性问题批判的部分比较有趣。(这本书也没有详细记笔记,印象里是在地铁里读的)【豆瓣阅读】
《美国众神》(尼尔·盖曼,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不好看。太冗长了。
《完形符号论》(吴钢,学林出版社,2003):看不懂。【区市民服务中心图书馆】
《怪奇事务所2》(湖南文艺出版社,2023):轻量级科普,像公众号文章,没有引文。【豆瓣阅读】
《动物农场》(奥威尔,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改编自真实历史,遗憾了,还以为是奥威尔自己悟出来的呢。可惜只知其然的小故事也很容易催生出小绵羊。【豆瓣阅读】
《早期中国的鬼》(蒲慕州,新星出版社,2023):介绍了两汉时期的鬼文化,和日本的鬼类似,秦汉时期的鬼也是作为一种被恐惧之物的具象化想象而运作的。平民可能信鬼,但也不是很在意鬼的来源。其信仰,正如汪丁丁在《生命与身体》中所说,是实用主义式的,他们不在意为什么有鬼,而是更关心自己能不能通过驱鬼避灾。知识分子中一些人不信鬼,但是认为可以用鬼怪之说实现自己道德教化的目的。【豆瓣阅读】
《怪物谜案》(雨穴,台海出版社,2023):行凶方式有趣,借助房屋结构。动机略牵强,家族规训。【豆瓣阅读】
《地下室手记》(陀思妥耶夫斯基,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据百度百科说,这本书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转折点。 理性计算的利益和田园诗歌式的教导无法扭转一个人作为人的普遍本能和自己的独有的特质——不受约束地成为自己。金针是因为无聊才扎人的!【豆瓣阅读】
《浮生取义: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文化解读》(吴飞,200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文献综述还行,方法论则期望用一套经济理性博弈模型解读情感问题,分析完全基于父权制家庭观念展开,一切自杀都被定义为偏离了“传统礼教所建立的稳态”的“乱象”,毫无人文关怀和社会学引以为傲的“他者”视角。名为研究自杀现象,实为傲慢地抨击自杀者。 名言:“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只有能够过上正常日子的人,才拥有起码的人格。”
《白卷》(法医秦明,2023,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遗忘者》(法医秦明,2020,北京联合出版社); 《清道夫》(秦明,2015,湖南文艺出版社); 《玩偶》(秦明,2021,北京联合出版社); 《无声的证词》(秦明,2019,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多次提及微表情…是商业互吹吧。 《第十一根手指》(秦明,2020,北京联合出版公司):这本槽点很多,案例涉及性无可厚非,但涉及很多与剧情无关的擦边台词就显得猥琐了。女性角色刻画完美符合男性幻想,对女性受害者的爹味说教也不少。心理描写很糟糕。 《幸存者》(秦明,2022,北京联合出版社) 【豆瓣阅读】
《底层逻辑2》(刘润,2022,机械工业出版社):唉,可怜又可爱的人啊,总是这么渴求有「规律」指引自己走向成功,sometimes naive。【豆瓣阅读】
《对女性的恐惧:女巫、猎巫和妇女》(西尔维奇·费代里奇,2023,光启书局):之前讀過的宗教主題作品都建立在相對遙遠的過去,這本關於當代獵巫主義及父權制的小冊子所涉及的獵巫機制與我預期的基本一致。但這也證明,人類可能從未現代過。女權部分的討論也是精妙絕倫,將女權主義與西方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的批判相聯結,展示了更完整的、包含女性視角的資本主義原始積累史。資本主義發展所帶來和要求的社會劇烈變動,新產生的一部分失權者的憤懣抱怨,以及特定信仰體系下對敵人特性的定義和灌輸,通過某一系列人為或非自覺的過程導致了歐洲和非洲的「女巫」獵殺運動。我認為其基本機制可推廣到更多社會運動中,如叫魂、文……命等。【豆瓣阅读】
《一个赶时间的人》(王计兵,2023,台海出版社):赋比兴情绪通感,通常情况下不是我的菜。主要表达了城市化背景下的乡愁情结,对父母婚姻的描写也很有现实代表性,虽然令人不适。【豆瓣阅读】
《蓦然回首》(藤本树,2022,新星出版社):好,还不够疯狂!【PAGE ONE 书店】
《法医虚的彩色图谱》(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读小说间隙了解一下科学知识。
《法医学铁道损伤图谱》(肖发民,2003,郑州大学出版社):除了自杀之外就是各种铁道生产安全事故,人货混运、走道心、跳车等。
《法医学机械性损伤图谱》(群众出版社,1979):图文并茂。
《青岛及周边导游手册(1904)》(同济大学出版社,2020):翻过,有些有趣的德文广告。【上海市图书馆】
《泽诺的意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有些无聊,没读完。【豆瓣阅读】
「专」《每一句话都坐着别的眼睛》(赫塔·米勒,贵州人民出版社,2023):Auf jeder Sprache sitzen andere Augen. 内容包括德意志民族、国家和公民身份建构,语言与公民身份问题、苏东国家威权统治小史等。【豆瓣阅读】
《葫芦娃大战变形金刚(上)》(知识出版社,1993,李向伟):中美合拍。【复旦旧书书店】
《蝇王》(戈尔丁,2014,上海译文出版社):好像全是男小孩?剧情有点无聊。只有结尾比较有趣,尽管小孩曾经互相追杀,但仍然能够在大人面前装出一副纯真模样。大人自以为小孩天真无邪,殊不知这也是酿成儿童为非作歹的诱因之一。【豆瓣阅读】
《偷窥者》(法医秦明,2018,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天谴者》(法医秦明,2022,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很多推论太牵强,有维护“河蟹社会”的嫌疑,避重就轻。富二代故意挑衅向人吐口水被杀,作者劝诫人们要冷静;背信弃义ann婚内出轨被杀,作者怪原配太嫉妒。此外,作者还坦率地说自己(秦明)经常做入室秘密调查。因此,除了为数不多的文学价值和猎奇价值外,这套书还向读者提供了建制内技术警员看待社会问题的窗口。【豆瓣阅读】
《在细雨中呐喊》(余华,2012,作家出版社):直面中国农村父权性道德,男性的性欲被粗鲁直白地表达,女性春日赏鸟行为却被曲解并冠以淫荡之名。温和的我说,你们需要戊酸雌二醇;严厉的友邻会说,欠骟。殊途同归了。【微信读书】
《瓦尔登湖》(梭罗,2011,译林出版社):喜欢作者论述自己生活哲学的部分,很aspie。诗歌和景物描写几乎飞速跳过。 亚里士多德说,人生来就是城邦的动物,否则他便是神或野兽。梭罗愿意做那只野兽,。 指导可能有用,也可能只是限制思考的边界墙,人总是喜欢教导别人,梭罗反对这种做法; 梭罗想过完全自主独立的生活,不愿意依赖牛。这使他从思维和本性上并非一个政治的动物。 冷知识,梭罗生活的年代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教育,1873 维也纳博览会才展示了现代学堂,可想而知当代人或者自诩更高级的现代人如此拒斥学校模式是多么正当合理的诉求。人们总是相当然地以为过去和现在一样,或者至少没有那么顯著的差异,正如人们将其他动物也想想成人类?这是一种简单高效的行为模式,有利于生存下去,但可能并不能帮助人追求更好的生活。【豆瓣阅读】
《孩子的注意力90%可以靠营养改善》(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新视角,补充镁、锌、蛋白质、鱼类(omega-3脂)、少麸质、碳水饮食。【微信读书】
《法医秦明 尸语者 上》(法医秦明,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早期作品,故事构思和文笔都很糟糕,没读完。【豆瓣阅读】
《人类群星闪耀时》(斯蒂芬·茨威格,2019,上海文艺出版社):殖民者的侵略在茨威格看来是Sternstunde,但这本书中的许多征伐小故事都可以被当地人视为 Dunkelstunden der Menschheit。当然,至少在茨威格看来在,这些故事反映了人类精神的光辉时刻,但写竟人类激情自我感动后,未曾料到自己也会被自己珍爱的欧洲或德意志文化所驱逐。对于纳粹政权而言,驱逐Zweig der JUDE也算德意志人群星闪耀时。【微信读书】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王蒙,2021,花城出版社):附录比正文有意思,可以一窥老毛对小人物的偏爱,对于中国现代政治史研究也是有帮助的(吧)。【微信读书】
《小王子》(2013,天津人民出版社):小王子是作者的桃花源?读完此书一周后意识到自己就是被驯化的小蛇(哭)。【微信读书】
《642幅可画的画》(湖南美术出版社,2019):提供了画画的思路,但是没有任何指导内容。也许比较适合给美术从业者拓展思路。【世博源某书店】
《如何让孩子自觉又主动》(浙江教育出版社,2020)书名翻译太白日梦了。旧酒装新瓶,作者还自以为是原创理论。本文作者提出了“第七感”的概念,即对自己和他人心智的理解,这不就是心理理论ToM的核心概念吗?和心理类通俗畅销书一样,本书也强调家长要试图理解孩子的独特感受,然而对于这类冷静体察孩子感受的技能如何培养,是否可后天训练却语焉不详。【微信读书】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卢梭,浙江文艺出版社,2015):卢梭发现了人类本性自身就是导致人类不平等状况的结果,但他持有的一种近似拉马克主义的生物学观点却让他刻意构想出一个可能不存在于世的“原始人形象”,并论证人之所以陷入不平等就是因为染上了这些“本不属于原始人”的习惯。如果卢梭期待的解决不平等的方式是消除这些所谓不属于原始人但事实上根植于人本性的特点,他的尝试非常可能遭遇失败或造成更大的反人性灾祸。【微信读书】
《自由及其背叛:人类自由的六个敌人》(以赛亚·柏林,译林出版社,2011)【微信读书】: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评论此书还为时过早,只好先记住一句话
虽说我们可能不赞同这类人的看法,但我们要记住,自由既需要有人批评也需要有人支持。
《分心的孩子这样教》(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几乎只有附录谈了有实际意义的方案。提出了“心意动能”的概念,并大力推销附属的Kolbe测试,根据国内的中文Kolbe测试题目可以发现这个测试实际上就是DSM5等精神病诊断和统计手册中对于ADHD诊断标准的同义反复。 幽默解析:作者在最后一章开始提醒家长特殊教育中看不中用,能免则免。翻过这一章看到附录赫然写着“北京翔平中小学生心理教育培训学校简介”推广,该校名为心理教育培训,实际上自然是所谓的学习困难生专门学校。【微信读书】
《我有一只叫抑郁症的黑狗》(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低幼读物。只罗列症状,不解释机制。将抑郁症比喻为黑狗,将内在于自身的精神特质比喻成一个外在于自身的他者,非常符合人类(尤其是所谓原始人类)的思维方式,非常幼稚。在这个意义上,黑狗比喻和魔鬼比喻又有什么本质差别呢?【微信读书】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卢梭,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恭喜ROUSSEAU成为「野蛮人」!爱你!卢梭失去了所有,我的悲痛又算什么呢。【微信读书】
《悉达多》(赫尔曼·黑塞,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与《地下室手记》有一些异曲同工之妙,船夫和悉达多都主张人们应该从亲身体验中学习,认为好奇、欲望和保守是人之本性,再好的成文戒律也未必能使人信服和遵守。再主人公看来,用自己的“正确理念”压制他人天性不合适,毕竟处于当下的自我对于自身过去的经历拥有绝对话语权。【微信读书】
《倦怠社会》(韩炳哲,中信出版集团,2019):本书看起来像作者的随笔或者读书笔记,语言太晦涩了!内容又很一般,真没什么新意,恳请哲学家们留意一些自然哲学的新发现。不如看德文版家用发电机说明书。(笑)【微信读书】
《稀缺》(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执行功能在经济学语境的同义反复,书里同义反复的章节很多,知识密度稀薄得可怕。【微信读书】
《德米安》(赫尔曼·黑塞,天津人民出版社,2020):完全按照自己的本性生活真的很难啊,毕竟人的一些本性可能会给他人造成麻烦喔。【微信读书】
《我想和你谈谈精神病人的世界》(理端,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3):病患主体叙事,或者上野千鹤子所说的「当事人运动」。同意作者所说的精神病症状谱系论,各精神病之间的界限没有想象中那么明晰。【微信读书】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卡伦·霍妮,上海文化出版社,2021)文化人类学家可能会非常赞赏这本书的核心观点之一,即不存在适用于全世界人类的异常心理学,同样的行为可能会在不同文化下得到截然相反——正常或反常——的评价。而本书之所以有这样一个文艺的名字《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是出于作者想要概括美国20世纪上半叶美国人精神病状况的总体特性的原因。但作为一本讨论20世纪20年代美国人神经症人格的学术作品,在21世纪20年代的中国坊间如此受欢迎,似乎让它自身的『不存在适用于全人类的正常心理学』这一基本假设有所动摇。【微信读书】
《刘禹锡传》(孙琴安,2017.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青少年读物水准。【微信读书】
《乌金的牙齿》(万玛才旦,中信出版集团,2019):短篇小说集,最喜欢诱惑这篇,视角转化空灵神秘。【微信读书】
《老实人》(伏尔泰,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文艺复兴早期欧洲文学,书中的道德标准和现代的差别相当大,老实人手起刀落杀三人在逃,依旧感叹世事不公,热衷探讨人性善恶。教士行善好施自己人,火刑伺候异教徒。所幸书中的主角们最终领悟了有因必有果的“哲学思想”不切实际,所谓因果循环不过是人们由着事物表面的相似性随意建立的联系罢了。 【微信读书】
《我与地坛》(史铁生,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史铁生是现代中国几起重要事件的亲历人,这让他的这几篇自传性文章增添不少史学研究价值,喜欢讨论中国现代社会面貌的这几篇文章。夹叙夹议追索人生意义、幻想美好生活的部分反而在我看来不够惊艳,所有人都将于死亡共舞,都会有所思的。【微信读书】
《防风林的外边》(黄启泰,九州出版社,2020):看不懂。
《阿勒泰的角落》(李娟,新星出版社,2013):汉人眼中的哈萨克牧区小故事,毕竟取材自生活,不是波澜壮阔的虚构文学,有点无聊。不是我的菜。
《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罗伯特·杰维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讨论了知觉和错误知觉对于国际政治事务的影响,国际政治视野下的政治心理学,信息量巨大。 本书似乎印证了我先前的一个假设,即所谓ToM不只是适用于研究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理论,更广泛意义上的全体人类都有可能陷入self true default,在国际政治领域中,如果政治家默认对方和自己采取同样类型的行为,像自己一样理解自己的意图,既难以认识到自己政策的负面后果,也难以理解对方国家为什么会误解自身意图。比如,强世功在他的《中国香港》那本书中就犯了这样的错误,用自己的“攻占文化话语”范式强行解读英国政府的行为。 人常言以史为鉴,但这种镜鉴可能是非常肤浅的,不同的人很可能根据同一段历史得出不同的反思经验。一方面,人们倾向于抓住历史繁冗细节中最吸引自己注意力的部分,很显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历史阅读偏好;另一方面,如上文所说,人们习惯根据事件发生的时间序列来确定事件之间的因果链条;此外,人们非常喜欢将自己习得的经验通则化为一般规律,而不考虑或者没能考虑到导致上述时间发生的其他因素。 人在接收到与其自身原有信念差别过大的信息时,通常会经历否认、保留态度、承认新信息是原有信息的某种特例以及最终接受新信息的过程。这解释了为何人们对特定国家的敌意或善意会在对方做出明显行为改变后依旧维持一定时间,从而被旁观者视为一种“不明事理愚忠”的行径。 【微信读书】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九州出版社,2012):钱穆受辛亥革命时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思想影响深远。大力吹捧汉唐的开明君主“制”,毫不避讳地贬低元清的“部族主义政权”,汉部族主义竟是你自己。【微信读书】
《权力的黑光》(王子今,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本书广泛地批判了古代中国的政治迷信,但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很容易将批评本身迷信化,不好。中国的清官迷信非常有趣,恰恰反映了古代中国民众普遍无权的局面,人们想象中的清官形象又何尝不是一种“政治神话”呢。【成府路豆瓣书店】
《日本的神话》(阪下圭八,新星出版社,2019):基于日本神话《古事记》的科普类文本。不同于《妖怪事典》,本书中的诸神灵很少直接是人们情绪的具象物。 《古事记》和《日本书纪》几乎在同一时期完成,但在神话方面二者有几处显著差异。简而言之,可以将前者视为诗歌和故事,而将后者是为历史和记录。“诗亡然后春秋作”在古代日本在匆忙之中进行,《古事记》宣布一个牧歌式的朴素世界的终止,严苛的政治社会就要来临。但在1945年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神话在日本是被当做历史被教育和接受的。人们甚至忌讳将神话当做独特的文学或文化加以论述。
《西藏与西藏人(第二版)》(沈宗濂&柳陞祺,中国藏学出版社,2014):没有附地图有些可惜,地理部分看得头晕。作者曾经是中华民国的西藏专使,因此本书的特点是取材于实际。比较有趣的一点是,本书提到准噶尔部入侵事件和廓尔喀人入侵事件有两个内部诱因,前者是与拉萨僧侣不满拉藏汗的行为而主动寻求准噶尔部军事干预有关,后者则与班禅兄弟向朝廷索财未果愤懑不平而怂恿廓尔喀人入侵有关。 即便尊为佛国,也少不了奴役、徭役、行贿和酷刑。祛魅第一步,看看古代史。【慧灯书店】
《哈布斯堡帝国简史》(马丁· 拉迪,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1):狂热迷恋音乐剧Elisabeth后拜读,但这本书作为整个哈布斯堡的简史,对Franz Joseph和Elisabeth之间发生的故事涉及非常少。于是我去读了另一本 Owens写的 Franz Joseph and Elisabeth: The last monarchs of Austria-Hungary。 其他FUN FACT: 哈布斯堡更习惯通过婚配而非战争扩张势力范围,1516年开始统治西班牙直到1700年。哈布斯堡王朝信奉天主教,是路德的坚定反对者,哈布斯堡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曾掀起天主教白色恐怖,除了驱逐非天主教徒外,学生也被禁止出国留学,以免他们遭遇不受欢迎的路德教。 著名的拉德茨基进行曲是施特劳斯为庆祝哈布斯堡将军拉德茨基镇压撒丁王国起义所写的。【微信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