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 11 / 09

书评丨《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抱歉,宁可您爱我之所为,不爱我之所是。

Ayano仔细阅读了前六章 泛读&听了后几章 仔细阅读了第一章英文版。

英文版可在archive图书馆借阅: https://archive.org/details/neuroticpersonalhorn00horn/page/27/mode/1up?view=theater

中文版可在WeRead阅读器借阅: https://weread.qq.com/web/reader/09a323d0723e854209ad540

本书体例大概是总分总的布局,不关注对神经症的具体描述,力求给所有神经症(Neurotic Personality)给出一个统合性的概括,可惜在我看来这一概括的失真还是比较严重的。基本焦虑理论的逻辑貌似能够解释一些神经症困境,但是否是事后牵强附会则难以确定。再或,这类诠释是否只是一个貌似准确,但只是平行于实际机制的逻辑推理?

本书的卓越贡献之一在于吸取了当时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成果,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本身并非判断其是否疯癫的依据,关键要看佢的行为是否符合其所处文化的预期。而作者作为一个德裔美国人,一位活跃在美国的精神分析师,只能对20世纪早期的美国人的精神状况做出概括性的分析。因此此处的「我们时代」其实是一百年前的大洋彼岸。作者分析的是文化对于Neurotic的影响,但采取的并非比较文化的策略,而是紧紧围绕美国或欧洲文化自身讨论,因为她坚信分析美国(欧洲)人的Neurotic必须从神经症所偏离的对象入手。

名字太文艺了,其实是类似于精神病诊疗分析手册的文本,然而作者估计没想到这本学术作品在近一百年后的大洋彼岸被非欧美文化背景的人如此共情(笑)。那么很遗憾,这本书基于文化人类学发现的假设之一——不存在「适用于全人类的正常心理学」——被书籍本身的跨时代地域畅销性证伪了。

So there's no such thing as a normal psychology which holds for all mankind, or is there?

成书于1937年范式比较古老,在弗洛伊德经典的理论的基础上,受彼时文化人类学发现的影响,考虑了文化因素对于所谓神经症的影响。通读全文可以看出本书中所牵涉的所谓神经症人格按照今天的诊断标准来看,包括各种人格障碍和一些精神分裂症。作者雄心勃勃想要给这些所有的未加详细区分的神经症下一个统合性的描述,但是受限于技术条件,在我看来作者对这些神经症人格成因的理解,还比较浮于表面。精神分析作者似乎倾向于将人类的精神视为一种可以用言语或者某种逻辑性的东西所解释的事物,例如本文作者就认为应该将生物性的解释置于最后考虑,作者倾向于采用一种文化人类学的路径去理解社会神经症问题。尽管我们可以知道她这里所说的生物性的解释,是指弗洛伊德那一套理论,但总的来说人的精神本质上是由人的大脑等物质性的器官所决定的,因此,精神分析精视生物学重视言语或逻辑的这种方法必然会人为造成误解,这一点也是时代性的缘故,当时的技术并没有能力去从一个比较精准的分子生物学,或者大脑造影的角度去讨论精神病或者神经症问题。

这本书还有一个小问题就是神经症这个名词如何解释根据原文这个词是Neurotic现代的许多心理学或者精神病学的作品,并不太多的采用这个术语,这一点对业余读者我认为不是非常友好,因为如果你想要弄清楚这里的神经症和当代我们常说的神经病精神病之间有什么关系,还需要回到作者写作这本书的历史与进去查阅更多资料

本书倾向于认为神经症是介于健康人和精神病之间的状况。其特征在于僵化的行为模式和与预期能力不相称的实际表现。

1. A certain rigidity in reaction: A lack of flexiabiity enables us to react differently to different situations. 2. A discrepancy between potentialities and accomplishments

这个译本的内容简介也有一些问题,比如比如看到他声称作者主张用文化的范式去取代原来的生物学范式作者完全没有这样说,她只是说应该将文化的和医学的解释方法交替使用。

Powered by Gridea